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氢氰酸属于剧毒类。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 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实例2 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化工厂二车间丙酮氰醇工段氢氰酸管道发生堵塞,该工段长周某即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过程时,周某发现已拆下考克的氢氰酸管道有轻微滴漏,即赶到四层平台本想关闭滴漏管道的考克,却匆忙中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打开了,造成槽内60公斤氢氰酸外漏,在呼叫撤离过程中,处于下风向的其他工段的部分职工来不及逃离,吸入了大量氰化氢气体,导致4人发生急性氢氰酸中毒,其中1人急性氢氰酸中毒伴脑外伤死亡。现场氰化氢浓度测定结果5.2mg/m3、60 mg/m3,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6.3倍、59倍。 事故原因主要是: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实例3 某乡镇企业化工厂苯海因工段在建设施工阶段未经卫生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核,该厂生产设备也未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就违反有关规定自行生产化工产品。1984年1月4日,该厂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滴加盐酸量过大,速度较快,致使锅内化学反应加剧,压力急增,冲掉维持平衡的橡皮塞,锅内化学料液冲出,氰化氢气体大量迅速弥漫车间内。当时操作工顾雪英已是上班几小时,在非常疲劳状态下正好下梯到车间内测试PH值,不慎吸入车间内浓度极高的氰化氢,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厂为乡镇企业,在扩初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核,也未通过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就匆匆投产,致使该项目在生产设计上和劳动卫生防护技术上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氢氰酸对人体的毒性极大,生产过程的卫生防护条件要求很严格,但该车间通风条件差,泄漏的氰化氢气体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同时该厂领导和职工无自我保护意识,对氢氰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作业现场对有毒物质的泄漏没有装置报警器,并要对工人加强教育,使其能识别氢氰酸的气味,发觉有氢氰酸的气味,并报警,就迅速撤离现场。 实例4 1987年3月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保全工在检修AN装置H-202泵时,吸入氰化氢,当时即感头昏、乏力,离开现场时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医院救治。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实例5 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时,上海某化工总厂丙烯晴分厂三车间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过滤器低阀发生堵塞,就用蒸汽(低压高温)倒冲进行清洗。5分钟后,过滤器玻璃视镜出现裂缝,随即喷出大量丙酮氰醇残液。该工人吸入少许,以致引起急性轻度氰化物中毒。 事故原因,主要是操作工在设备检修过程中,未佩戴个人防护面具而引起中毒。厂方应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在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的工段或岗位,作业工人应佩戴防护用品,并要建立专人巡视检查制度。 实例6 1992年12月4日上午9时,上海某化工厂运输部在装卸丙酮氰醇化工原料时,由于有些桶损坏,发生液体渗漏现象,1名装卸工未佩戴防护用品仍作业至中午12时,发生急性氰化物中毒。 分析原因,主要是该装卸工不了解丙酮氰醇的毒性和防护知识,没有佩戴个人防护面具而引起中毒。厂方应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
上一篇: 一起急性有机锡中毒事故调查分析
下一篇: 2起硫化氢中毒实例分析
点击下载本页文档